关注

首页 > 关注 > 正文
国资委部署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字头基金持续发力
发布时间:2023-08-25 14:24:31   来源:华夏时报  

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重点任务之一。


(资料图片)

据了解,支持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将加快出台,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也在加快设立。目前,国资委正积极部署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同时,将大力支持“科改企业”“双百企业”布局发展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主任周丽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有企业应是我国产业投资发展最为重要的实施主体,应该主动承担国家推动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实施责任。

央企布局加速中

央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正加速布局。

中国海油日前提出要稳健有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在炼化转型升级方面,要坚持“做精做特”发展方向,积极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关键科研攻关。在绿色低碳产业方面,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能源与油气业务融合发展样板示范工程;

中国能建也表示将重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资源投入和布局,全力扩展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三新”能建平台的场景和深度,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新签合同额2135.49亿元,占上半年新签合同33.06%……

这些并不是个例。近日,中国铁建、中国石油集团、华润集团、东方电气、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等多家央企的年中工作会议中均提及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近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今年上半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超过40%,在全部投资中的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国资委信息显示,下半年,坚持突出主业、聚焦实业,不断抓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仍是国企的重要任务,其中以更大力度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主攻方向之一。

周丽莎认为,国企在推动新兴业务发展时,应结合企业管控模式优化,加大新兴产业“放管服”改革力度,在机构编制、选人用人、薪酬待遇、综合计划、股权投资、项目管理等方面给予更大自主权,优化产业投资负面清单,探索职业经理人、项目合伙人制度以及首创提成、项目分红、虚拟股权、期权等激励机制,建立容错机制,激发创新动力和活力。

“国企发展壮大战略新兴产业时,内涵式和外延式发展并重,通过业务重组、混改、收并购、股权合作、引入战投等方式,加强与外部优势资源的战略合作和资本运作,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创新投资模式,强化多专项衔接配套,设立专项培育基金。”周丽莎对本报记者表示。

“国家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展示中央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潜力的高度认知,同时强化中央企业发展的动力与后劲。”经济学家、闽江学者孙飞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第一,切实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包括加大研发资金支持、建立科技创新基金等;第二,扶持壮大优质企业。通过资源配置、政策支持、优惠贷款、税收减免等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加快其发展速度;第三,推动产学研融合作。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资本化。

为持续完善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引领新产业高质量发展,8月22日,工信部等四部门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下称《实施方案》)。具体来看,《实施方案》到2025年,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引领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标准加快形成。

近期,随着各方加快部署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辽宁、山东、河南等地陆续出台举措,在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等方面加快布局,着力打造新的增长引擎。

其中,河南提出,到2025年,力争30%的传统企业转型为战略性新兴企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医药等新兴产业,到2025年,力争产业规模达到2.6万亿元,实现“五年倍增”。前瞻布局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生命健康、量子信息、未来网络、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强化关键技术储备与攻坚,积极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到2025年,力争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据悉,国资委正部署推进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聚焦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15个重点产业领域方向,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国资委年初时提出的目标,力争2023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国字头基金投资发力

近年来,随着国企改革纵深推进,国字头基金投资风生水起。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投资风向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投资运作将增进产业梯度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将激活改革创新“一池春水”。

记者注意到,一方面,以国调基金、国风投基金、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为代表的国家级基金积极投资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国资央企科技创新;另一方面,上海、杭州、广州等多地基金矩阵逐渐壮大,助力改革创新提速加力。

从上海积塔半导体、金鹰重工、昆船智能,到广汽埃安、宝武炭材、国仪量子,再到中广核防城港核电项目、江航装备、宸芯科技……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国资央企科技创新。

在周丽莎看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要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来驱动发展。通过设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筹措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与资源,担当起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责任。

而在地方层面,随着国企改革提速加力,各地国资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目前,北京、浙江、广东、山东、云南等多地国企改革基金相继落地。广西、四川、山西等地相继成立混改基金。深圳、西安、杭州、青岛等地综合改革试验基金已成立签约。河北、河南、广西、天津等地已成立信用保障基金。

6月14日,杭州市国资委公布的《关于打造“3+N”杭州产业基金集群聚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由杭州市政府主导,整合组建杭州科创基金、杭州创新基金和杭州并购基金三大母基金,由其参与投资N只行业母基金、子基金、专项子基金等,最终形成总规模超3000亿元的“3+N”杭州基金集群。

在全球政治和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中国私募市场的整体情况也发生了剧烈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国资作为一级市场崛起的重要力量,其影响力和话语权在逐渐增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地方引导资金数量多,出资持续性高,有限合伙人(LP)群体活跃。新时代下的私募股权市场格局和生态正在重塑。

华兴资本发布的数据显示,国资主导基金比例持续上升,地方政府直投比例持续增加。第二季度,在募资超过10亿元的大规模基金中,国资主导基金比例持续上升至75%,较去年增长了10个百分点。

在国资主导基金中,国家队(含央企)直属投资平台或央企出资并管理4只基金,共85亿元人民币;地方国资投资平台出资并管理45只基金,共1180亿元人民币。

从募资端看,国资背景LP仍是人民币基金的主要出资方,上半年出资金额占比超七成。华兴资本认为,市场化普通合伙人(GP)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尤其是与非一线城市展开合作,设立行业专项基金成为趋势。

《华夏时报》记者发现,在华兴资本私募股权市场系列报告中,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国资系的投资主力军,已经占据国资出手体量的30%。各地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当地股权投资领域的支持,通过亲自下场直投+母基金吸引头部机构落地并返投的组合拳,期望进一步打通资本力量服务当地科创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有业内人士表示,要紧盯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和集群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针对性强,同时,根据产业发展特点和规律,重点支持和扶持产业及产业集群开展创新创造工作,引导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推动产业项目向高端化、国际化和领军型发展。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关键词:

推荐内容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器材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